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对原产于韩国的进口聚酯切片反倾销调查的终裁决定

时间:2024-06-03 11:35:5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86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对原产于韩国的进口聚酯切片反倾销调查的终裁决定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国家经贸委


 
关于对原产于韩国的进口聚酯切片反倾销调查的终裁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的规定,经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于2001年8月3日正式发布公告立案,决定对原产于韩国的进口聚酯切片进行反倾销调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以下简称“外经贸部”)对倾销和倾销幅度进行了调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经贸委”)对损害及损害程度进行了调查,并于2002年10月29日分别做出初步裁定,国家经贸委初步裁定存在实质损害,而且两部委共同认定国内产业实质损害是由倾销造成。初步裁定后,外经贸部和国家经贸委对倾销及倾销幅度、损害及损害程度继续进行调查,现本案调查结束,根据本案的调查结果,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做出终裁决定如下:

  一、 调查程序

  (一)公告立案

  2001年6月26日,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代表中国国内聚酯切片产业正式向外经贸部递交了反倾销调查申请材料,申请对原产于韩国的进口聚酯切片进行反倾销调查。

  外经贸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的有关规定对申请人资格、申请调查产品的有关情况、国内同类产品的有关情况、申请调查产品对国内产业的影响、申请调查国家(地区)的有关情况等进行了审查。同时,外经贸部就申请书中提供的涉及倾销、损害及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面的证据进行了审查。经审查,外经贸部认为申请人提出的初步证据表明,申请人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团法人资格,目前拥有400多家会员单位,其聚酯切片的生产能力占全国的2/3以上,有资格代表中国聚酯切片产业提出申请,且申请材料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第12条的规定,包含了反倾销调查立案所要求的内容及有关证据。在审查了申请材料之后,外经贸部经商国家经贸委,于2001年8月3日正式发布公告立案,决定开始对原产于韩国的聚酯切片进行反倾销调查,并确定本案的倾销调查期为2000年7月1日至2001年6月30日。

  (二)外经贸部和国家经贸委初步调查

  1、外经贸部对倾销及倾销幅度的初步调查

  2001年8月3日,外经贸部约见了韩国驻华大使馆官员,向他们正式递交了立案公告和公开部分的申请书,同时通知了本案申请人。

  2001年9月11日,外经贸部向已知的、报名应诉的生产商发去了反倾销调查问卷。有的应诉公司在问卷规定的时间内向外经贸部申请延期递交答卷并陈述了理由。经审查,外经贸部同意了部分申请公司的延期要求。在答卷递交截止之日前,外经贸部共收到7家公司的答卷。

  外经贸部对上述答卷进行了初步审查,对答卷中某些模糊及需要解释的部分发放补充问卷,各公司在规定的时间里递交了补充答卷。

  2001年8月20日,韩国产业资源部代表团拜会了外经贸部主管部门,代表韩国政府及产业表达了对该案的观点和态度。外经贸部对此进行了认真答复和考虑。

  2002年3月4日至6日,外经贸部调查官员前往国内聚酯切片生产厂家-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被调查产品的具体情况。

  2、国家经贸委对损害及损害程度的初步调查

  案件立案后,国家经贸委组成聚酯切片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组,对原产于韩国的进口聚酯切片是否造成中国国内聚酯切片产业的产业损害及损害程度进行了调查。

  国家经贸委确定本案的产业损害调查期为1998年1月1日至2001年6月30日。

  2001年7月23日,申请方代理人向国家经贸委提交了申请方受到实质损害的报告和相关证据材料。韩国政府有关官员、韩国驻华使馆商务参赞分别于8月20日和9月6日拜会国家经贸委,陈述了韩国政府并代表韩国聚酯切片产业对本案调查的观点和意见。

  2001年9月11日,国家经贸委向中国国内相关生产企业和进口商发放了《国内生产者调查问卷》和《国内进口商调查问卷》。9月13日,向国外有关生产商发放了《国外生产者调查问卷》。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韩国大韩化纤协会及有关企业,通过代理人向国家经贸委提出延期提交问卷的申请。国家经贸委依法同意了申请人和被诉方的延期申请,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收回了国内生产者调查问卷和国外生产者调查问卷。

  2001年10月和11月,国家经贸委调查组分别对天津石化公司化纤厂、辽阳石油化纤公司、中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亚美聚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联吉合纤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损害及损害程度进行了实地核查。

  2001年12月25日和2002年1月18日,被诉方代理人向国家经贸委提交了关于聚酯切片反倾销调查案的申诉意见和补充陈述。国家经贸委对各利害关系方的意见和评述依法给予了考虑。

  (三)初步裁定及公告

  2002年10月29日,外经贸部就本案调查做出初步裁定,认定原产于韩国的进口聚酯切片存在倾销,国家经贸委初步裁定存在实质损害,而且两部委共同认为,国内产业实质损害是由倾销造成的。根据初步裁定结果,外经贸部发布公告,决定自2002年10月29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原产于韩国的进口聚酯切片开始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进口经营者在进口原产于韩国的聚酯切片时,必须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提供与初步裁定所确定的倾销幅度相应的现金保证金。

  (四)外经贸部和国家经贸委继续进行调查

  1、 外经贸部对倾销和倾销幅度继续进行调查

  (1)进一步调查和搜集证据。 根据初步裁定公告的要求,各利害关系方在初步裁定发布之日起20天之内可以就初步裁定向调查机关提出书面评论并附相关证据。

  外经贸部在规定的时间里收到国内申请人,提交答卷的大韩化纤株式会社(DAEHAN SYNTHETIC FIBER CO.LTD)、株式会社高合化学(KP CHEMICAL CORPORATION)、株式会社 HUVIS(HUVIS CORPORATION)、世韩株式会社(SAEHAN INDUSTRIES INC)、东丽世韩株式会社(TORAY SAEHAN INC)、SK化学株式会社(SK CHEMICAL)等有关利害关系方的书面评论及补充材料。

  根据外经贸部《反倾销调查信息披露暂行规则》的规定,外经贸部在在初步裁定后向各提交答卷的应诉公司披露并说明了计算各公司倾销幅度时所依据的基本事实,并给予各应诉公司10天的时间对初裁决定及披露的相关事项予以评论。在规定时间里,外经贸部收到了相关公司的评论意见。

  对于以上各相关公司的书面评论和补充材料,外经贸部在终裁决定时依法予以了考虑。

  (2)实地核查。 为核实各应诉公司提交材料的真实型和准确性,在初步裁定之前,外经贸部组成聚酯切片反倾销调查实地核查小组,于2002年8月12日至2002年9月1日赴韩国大韩化纤株式会社(DAEHAN SYNTHETIC FIBER CO.LTD)、株式会社高合化学(KP CHEMICAL CORPORATION)、株式会社 HUVIS(HUVIS CORPORATION)、世韩株式会社(SAEHAN INDUSTRIES INC)、SK化学株式会社(SK CHEMICAL)等进行了实地核查。韩国合纤株式会社(HANKOOK SYNYHETTICS INC)和韩国东丽世韩株式会社(TORAY SAEHAN INC)向外经贸部提出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建议不进行实地核查,外经贸部接受建议,决定不对这两家公司进行实地核查,依据现有掌握的材料予以继续调查。

  核查期间,被核查公司的财务人员、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接受了核查小组的询问,并根据要求提供了有关的证明材料。核查小组全面核查了各公司的整体情况、被调查产品的国内销售情况、被调查产品的出口销售情况、生产被调查产品的成本及相关费用情况,对公司提交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了调查,并进一步搜集了相关证据。外经贸部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整理核对,在终裁决定中依法予以了考虑。

  (3)终裁决定前的信息披露。本案终裁决定前,外经贸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和外经贸部《反倾销调查信息披露暂行规则》的规定,向各提交答卷的应诉公司披露并说明了各公司计算倾销幅度时所依据的基本事实,并给予各应诉公司提出评论意见的机会和时间。在规定的时间里,外经贸部收到了相关利害关系方的评论意见,在终裁决定中,外经贸部对这些意见和评论依法进行了考虑。

  2、 国家经贸委对损害及损害程度继续进行调查

  初裁决定公告发布之日起20天内,国家经贸委收到了韩国有关涉案协会和公司等利害关系方对本案初步裁定的书面评论。国家经贸委调查组针对利害关系方的书面评论和其他有关情况,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取证。

  2002年11月26日,韩国政府有关官员、韩国驻华使馆商务参赞拜会国家经贸委,陈述了韩国政府对本案调查的观点和意见。

  2002年11月,国家经贸委调查组赴中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联吉合纤有限公司进行了调查。12月2日,应诉方SK化学株式会社通过代理人向国家经贸委提交了有关产品价格的相关材料。12月5日,申请方代理人向国家经贸委提交了对应诉方评论意见的抗辩意见及相关证据材料。

  国家经贸委对申请书及所附证据、回收的调查问卷、实地核查和初步裁定后进一步调查的结果、利害关系方的书面评论及所附证据材料进行了认真分析,对各利害关系方的意见依法给予了充分考虑。

  二、被调查产品和国内同类产品

  本案被调查产品为原产于韩国的聚酯切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切片),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该产品由乙二醇(EG)和对苯二甲酸(PTA)经过缩聚,产生得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其中一部分PET再通过水下切粒,最终生成聚酯切片。

  该产品分成两种品种,分别是纤维级聚酯切片(也称为普通级聚酯切片)和瓶级聚酯切片。纤维级聚酯切片分半消光和大有光两种规格,半消光在常温下为乳白色、扁平(或圆柱)状小颗粒,特性粘度0.65左右,熔点260℃;大有光在常温下为无色透明、扁平(或圆柱)状小颗粒,特性粘度0.65左右,熔点260℃。瓶级聚酯切片的规格为大有光,常温下为无色透明、扁平(或圆柱)状小颗粒,特性粘度0.76-0.88左右,熔点250℃左右。

  纤维级聚酯切片用于生成涤纶短纤维和涤纶长丝。瓶级聚酯切片用于生成碳酸饮料或其他液体包装的容器。

  调查机关在考察了产品的基本物理和化学特性、生产技术和产品用途、产品的替代性和相互竞争性等方面因素后,认定韩国出口到中国的聚酯切片与中国生产的聚酯切片属于同类产品,具有可比性。

  本反倾销案涉及的聚酯切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税则号

  中列为:39076011、39076019。

  本案初裁后,有关利害关系方向调查机关提出PETG聚酯切片(Glycol-modified PET)不应包括在被调查产品范围的申请。调查机关征求了申请人的意见,并举行了专家座谈会,经过调查,调查机关认为原产于韩国的进口PETG聚酯切片(Glycol-modified PET)无论在物理特征,还是在化学性能上都与初步裁定公告中描述的被调查产品有明显的不同,因此调查机关确认,PETG聚酯切片不属于此次反倾销的被调查产品。

  三、 倾销及倾销幅度

  外经贸部审查了各应诉公司的提交的材料,对各公司的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作如下认定:

  (一) 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

  1、 韩国大韩化纤株式会社

  外经贸部分别审查了该公司对中国出口的三个型号聚酯切片在国内的销售情况,调查期内均符合数量要求。该公司从关联商购买的原材料PTA的价格以及计入成本的价格低于其他公司从非关联商的购买价格及计入成本的价格,因此在初步裁定中,外经贸部依据现有资料构建了大韩化纤株式会社的正常价值。

  外经贸部对该公司的出口价格进行了审查。该公司通过韩国的非关联公司或是直接向中国出口销售被调查产品。在初步裁定中,大韩化纤株式会社在通过非关联公司向中国销售时,外经贸部依据该公司向非关联公司的销售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出口价格。

  初步裁定后,该公司提交了对初步裁定和信息披露的评论意见。外经贸部考虑了这些意见,并在实地核查中对该公司的被调查产品的国内销售情况、出口销售情况、价格调整情况、生产被调查产品的成本和费用情况进行了核查。

  调查机关重点了解了该公司从关联商购买原材料的情况,经核查后调查机关决定采纳该公司单月最高的从关联商采购原材料价格作为确定成本费用的基础,并依据初步裁定中采纳的利润构建了正常价值。

  外经贸部在终裁决定中依据初步裁定中认定的出口价格和价格调整情况,并根据重新构建的正常价值确定该公司的倾销幅度。

  2、 韩国株式会社高合

  外经贸部分别审查了该公司纤维级和瓶级聚酯切片在国内的销

  售情况,调查期内均符合数量要求。在初步裁定中,由于该公司递交的答卷中费用分摊有前后表格不符的情况,外经贸部对费用分摊重新进行调整。在排除低于成本销售的基础上,采用剩余正常贸易途径中的国内销售价格作为确定其正常价值的依据。

  外经贸部对该公司的出口价格进行了审查。该公司部分通过关联

  商向中国出口被调查产品,在初步裁定中,采纳其关联商对中国销售价格作为基础之一确定其出口价格。

  初步裁定后,该公司提交了对初步裁定和信息披露的评论意见。对费用分摊的情况重新予以说明,并递交了新的表格,外经贸部考虑了这些意见,并在实地核查中对该公司的被调查产品的国内销售情况、出口销售情况、价格调整情况、生产被调查产品的成本和费用情况进行了核查。

  在重新递交的表格中,在分摊费用时,该公司采用了销售数量作为标准,调查机关按照销售收入为标准重新予以分摊。并在排除低于成本销售的基础上确认了正常价值。

  外经贸部在终裁决定中依据初步裁定中认定的出口价格和价格调整情况,并根据重新确认的正常价值确定该公司的倾销幅度。

  3、 韩国株式会社 HUVIS

  外经贸部审查了该公司有对中国出口销售的三种型号聚酯切片在国内的销售情况,调查期内的国内销售符合数量要求。该公司这三种型号被调查产品在国内均存在向关联商销售,在初步裁定中,外经贸部审查后排除了部分关联商销售。并决定依据现有资料来重新计算该公司的被调查产品原材料成本。在排除低于成本销售的基础上,采用剩余正常贸易途径中的国内销售价格作为确定两种型号被调查产品的正常价值的依据;外经贸部接受另一型号的被调查产品全部销售作为确定该型号正常价值的基础。

  外经贸部对该公司的出口价格进行了审查。该公司直接或间接通过韩国国内的非关联贸易商对中国出口销售,没有通过关联贸易商对中国销售,在初步裁定中外经贸部采纳其销售价格作为确定出口价格的基础。

  外经贸部对该公司的价格调整部分进行了审查。在初步裁定中,由于该公司没有按照问卷的要求递交有关交易的出口退税证明材料,外经贸部依据现有材料进行了调整。

  初步裁定后,该公司提交了对初步裁定和信息披露的评论意见。外经贸部考虑了这些意见,并在实地核查中对该公司的被调查产品的国内销售情况、出口销售情况、价格调整情况、生产被调查产品的成本和费用情况进行了核查。

  外经贸部对该公司的原材料采购情况进行了调查,从关联商处购买的原材料价格明显高于从非关联商购买的价格,外经贸部全部依据非关联商的采购价格作为确定成本费用的依据之一,并在排除低于成本销售的基础上确认了正常价值。

  外经贸部在终裁决定中依据初步裁定中认定的出口价格和价格调整情况,并根据重新确认的正常价值确定该公司的倾销幅度。

  4、 东丽世韩株式会社

  外经贸部审查了该公司对中国出口的相同产品在韩国国内的销售

  情况,调查期的国内销售符合数量要求。该公司在调查期内既有向关联商销售也存在向非关联商销售,由于无论关联商销售还是非关联商销售,价格等因素都具有可比性,且该公司在调查期内的国内销售没有低于成本进行,因此,在初步裁定中外经贸部决定采纳其全部国内销售作为确定正常价值的基础。

  外经贸部对该公司的出口价格进行了审查。该公司直接向中国国内的最终非关联用户销售被调查产品,在初步裁定中外经贸部以其销售价格为基础确定出口价格。

  外经贸部对该公司的价格调整部分进行了审查,对于该公司对中国出口销售的有关因素中没有证据支持的,在初裁中外经贸部依现有材料作了相应调整。

  初步裁定后,该公司提交了对初步裁定和信息披露的评论意见。外经贸部考虑了这些意见。

  在终裁决定中,外经贸部决定维持在初步裁定中的认定结果。

  5、 世韩株式会社

  外经贸部审查了该公司的国内销售情况,调查期内的国内销售符合数量要求。在初步裁定中,由于该公司递交的答卷中产品成本出现前后表格不符的情况,外经贸部暂根据现有材料对成本重新进行调整。并计算出结构价格,作为确定被调查产品正常价值的依据。

  外经贸部对该公司的出口价格进行了审查,在初步裁定中,外经贸部依据世韩附属公司向中国的销售价格和该公司直接对中国的销售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出口价格。

  初步裁定后,该公司提交了对初步裁定和信息披露的评论意见。外经贸部考虑了这些意见,并在实地核查中对该公司的被调查产品的国内销售情况、出口销售情况、价格调整情况、生产被调查产品的成本和费用情况进行了核查。

  外经贸部对该公司的与生产经营无关的财务费用进行了调整,并在排除低于成本销售和构建正常价值的基础上确认了两种型号被调查产品的正常价值。

  外经贸部在终裁决定中依据初步裁定中认定的出口价格和价格调整情况,并根据重新确认的正常价值确定该公司的倾销幅度。

  6、 SK Chemical 株式会社

  外经贸部审查了该公司的国内销售情况,调查期内的国内销售符合数量要求。外经贸部对该公司报来的财务费用分摊表格进行了审查后认为,与被调查产品经营活动无关的资本经营项目的收入和支出不应分摊到被调查产品中去,因此在初步裁定中,外经贸部对被调查产品分摊的财务费用进行了调整,在排除低于成本销售,采用剩余正常贸易途径中的国内销售价格或是结构价格作为确定其正常价值的依据。

  外经贸部对该公司的出口价格进行了审查。该公司通过关联商SK商事和非关联商向中国出口被调查产品。通过关联商SK商事向中国销售时,SK Chemical 株式会社先销售给SK商事株式会社,SK商事株式会社再出售给中国进口商,在初步裁定中,外经贸部决定采用SK商事株式会社对中国的销售价格为基础确定该部分的出口价格。在通过非关联商销售时,外经贸部依据SK Chemical 株式会社向非关联公司的销售价格为基础确定该部分的出口价格。

  外经贸部对该公司的价格调整部分进行了审查,该公司向非关联商出口销售时,采用了国内信用证方式,但没有提供信用费用,在初步裁定中,外经贸部根据该公司提供的调查期内的银行短期利率为依据对其做了调整。

  初步裁定后,该公司提交了对初步裁定和信息披露的评论意见。外经贸部考虑了这些意见,并在实地核查中对该公司的被调查产品的国内销售情况、出口销售情况、价格调整情况、生产被调查产品的成本和费用情况进行了核查。

  外经贸部在终裁决定中依据初步裁定中认定的出口价格,并根据价格调整情况和确认的正常价值确定该公司的倾销幅度。

  7、合纤株式会社

  外经贸部审查了该公司的国内销售情况,调查期内的国内销售符合数量要求。在初步裁定中,外经贸部对被调查产销品分摊的财务费用进行了调整,根据重新确定的成本费用及该公司被调查产品的利润计算出结构价格,作为确定被调查产品正常价值的依据。

  外经贸部对该公司的出口价格进行了审查,在初步裁定中,依据其与非关联商的价格以及直接销售价格为基础确定出口价格。

  初步裁定后,该公司提交了对初步裁定和信息披露的评论意见。外经贸部考虑了这些意见。

  在终裁决定中,外经贸部决定维持在初步裁定中的认定结果。

  (二) 比较与价格调整

  外经贸部将各应诉公司的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在出口国出厂价的基础上予以比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六条的规定,外经贸部在当事人提交的证明材料基础上,考虑了影响价格的各种因素,采用公平合理的方式进行比较,并以下因素作了适当调整:运输费用、保险费用、包装费用、港口费用、信用费用、出口退税以及佣金等。对于某些应提供证据而没有证据支持的费用,外经贸部依据现有材料进行了调整。

  (三) 倾销幅度

  在计算倾销幅度时,外经贸部将加权平均正常价值和加权平均

  出口价格进行比较,计算出倾销幅度。对于生产并销售不同型号被调查产品的公司,外经贸部对不同型号的加权平均正常价值和加权平均出口价格分别进行比较,得出各型号的倾销幅度,各型号倾销幅度的加权平均为该公司的倾销幅度。

  对于此次反倾销案中韩国其他未应诉公司的倾销幅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外经贸部决定根据现有材料作出裁定。

  经过计算,各公司的倾销幅度分别为:

  大韩化纤株式会社(DAEHAN SYNTHETIC FIBER CO.LTD): 5%

  株式会社高合化学(KP CHEMICAL CORPORATION):11%

  株式会社 HUVIS(HUVIS CORPORATION):13%

  世韩株式会社(SAEHAN INDUSTRIES INC):11%

  合纤株式会社(HANKOOK SYNYHETTICS INC):8%

  东丽世韩株式会社(TORAY SAEHAN INC): 6%

  SK化学株式会社(SK CHEMICAL):13%

  其他韩国公司:52%

  韩国株式会社高合于2002年4月2日通过其代理律师向外经贸部提出申请,要求株式会社高合化学与株式会社高合适用相同裁决结果,外经贸部对此不予支持。经过调查,鉴于聚酯切片业务已经实质从株式会社高合转到株式会社高合化学,外经贸部决定由株式会社高合化学( KP Chemical Corporation)承继株式会社高合的裁决结果。株式会社高合以后不再生产并向中国出口被调查产品,因此株式会社高合(Kohap Corporation)适用其他韩国公司52%的倾销裁定。

  四、 产业损害及损害程度

  国家经贸委对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提供的12户国内聚酯切片代表企业的相关数据和指标进行了调查和综合评估。并据此对中国国内聚酯切片产业所受损害及损害程度进行了认定。现有证据表明:

  (一)国内聚酯切片表观消费量情况。

  调查期内,国内聚酯切片表观消费量1999年和2000年分别比上年增长43.85%和12.96%,2001年上半年比2000年上半年增长26.26%。中国国内聚酯切片表观消费量增长幅度较大。

  (二)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情况。

  调查期内,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变动幅度较大。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上半年,韩国向中国出口的聚酯切片合计数量分别为20.78万吨、23.89万吨、17.2万吨、3.85万吨;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上半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97%、下降28%和57.88%。

  2001年1月至6月进口数量波动较大,总体呈大幅上升趋势。2月至6月平均价格比上月变动幅度为:上升74.61%和6.08%、下降22.81%和57.10%、上升324.71%。

  调查期内,韩国向中国出口的聚酯切片占中国进口总量的比重始终很大,1998年、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上半年从韩国进口量占同期总进口量的比重分别为73.85%、69.4%、51.31%和49.1%。

  (三)被调查产品价格情况。

  1.被调查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国家经贸委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加权平均计算,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上半年,韩国出口到中国的聚酯切片每吨平均价格分别为699.7美元、557.01美元、736.71美元和669.02美元;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上半年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0.39%、上升32.26%和下降8.38%。2001年上半年价格水平比1998年下降4.38%。

  2.被调查产品价格的下降抑制了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上升,并导致价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调查期内,1999年、2000年,国内产业同类产品价格比上年分别上升15.36%和22.96%;2001年上半年价格比2000年同期下降19.28%。

  (四)被调查产品对中国国内产业的影响。

  国家经贸委调查发现,调查期内,韩国大量低价向中国出口聚酯切片导致:

  1.中国国内产业销售量增长缓慢,增幅大幅度波动并急剧下降。调查期内,1999年、2000年、2001年上半年销售量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33%、16.78%和1.21%,比同期国内表观消费量增长幅度分别低41.52、高3.82和低25.05个百分点。

  2.中国国内产业的销售收入不稳,并呈现下降趋势。调查期内,1999年、2000年,国内产业同类产品销售收入分别比上年上升16.72%和43.69%,2001年上半年较2000年同期下降18.24% ,呈现下降趋势。

  3.中国国内产业税前利润转为下降,出现严重亏损。调查期内,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的税前利润1999年比1998年增长了270.31%,从亏损转为盈利;2000年比1999年增长了55.02%。但2001年上半年较上年同期下降120.34%,出现了严重亏损局面。

  4.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生产增长受到压制。调查期内,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上半年产量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76%、19.36%和10.19%。比同期国内表观消费量增长幅度分别低39.09、高6.4和低16.07个百分点,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生产增幅远低于国内表观消费量增幅,表明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生产增长受到压制。

  5.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市场份额下降较大。调查期内,在中国国内同类产品表观消费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国内产业同类产品市场份额却呈较大下降趋势。1999年、2000年、2001年上半年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6.12个百分点、上升1.35个百分点和下降8.67个百分点。2001年上半年比1998年下降了20.82个百分点,国内产业同类产品市场份额下降较大。

  6.中国国内产业劳动生产率增幅呈下降趋势。调查期内,1999年、2000年国内产业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76%、19.36%。2001年上半年国内产业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同期增长10.19%,增幅呈现下降趋势。

  7.中国国内产业投资收益下降并出现负增长。调查期内,1999年、2000年、2001年上半年,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的投资收益率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93%、4.61%和下降8.37%,投资收益率迅速下降,以致出现负增长。

  8.中国国内产业开工率不足,增幅趋缓并呈现停滞状态。调查期内,国内产业开工率不足,1999年国内产业开工率比上年同期增长6.27个百分点。2000年、2001年上半年开工率比上年同期仅仅增长1.38和1.63个百分点。

  9.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价格波动并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调查期内, 1999年、2000年,国内产业同类产品价格比上年分别上升15.36%和22.96%;2001年上半年价格比2000年同期下降19.28%,出现明显下降趋势。

  10.被调查产品的倾销幅度较大。在本案的反倾销调查初裁决定中,调查机关对韩国各公司确定的倾销幅度为6%至52%不等。由于大幅度的倾销,给中国国内产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

  11.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库存大幅增加。调查期内,1999年、2000年、2001年上半年,国内产业同类产品库存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0.23%、下降8.46%和增长54.82%,总体呈上升趋势,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发展和正常经营。

  12.中国国内产业失业人数有所增长。调查期内,1998年、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上半年,国内产业同类产品企业从业人员的失业率分别为3.42%、6.8%、5.11%和5.14%。1999年和2000年分别比上年增加3.38个百分点和减少1.69个百分点,2001年上半年比上年同期增加0.82个百分点。失业率呈上升趋势。

  13. 中国国内产业就业人员的工资增长受到抑制。调查期内,1999年、2000年,国内产业人均年工资比上年分别上升16.99%和11.51%。但2001年上半年较2000年同期仅增长0.56%,就业人员的工资增长受到抑制和阻碍。

  (五)被调查产品出口国的生产能力、出口能力。

  国家经贸委了解到,韩国是全球重要的聚酯及其纤维生产国。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发展化纤工业,其后逐渐向出口创汇转变,并随着纺织工业成为主要的出口创汇工业而迅速发展壮大。80年代,韩国重点发展重化工业,随着化纤原料工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化纤工业的发展。到1990年,化纤产量达到129.3万吨,1995年进一步增加到186.3万吨,居世界第四位,占世界总产量的8.95% 。1999年聚合能力达401.2万吨。

  国家经贸委认为,韩国具有较大的聚酯切片生产能力,而韩国国内需求数量又很小。中国是韩国的近邻,且对聚酯切片的需求量很大。因此,韩国聚酯切片可能以中国市场为主要目标,进一步加大其出口能力,具有向中国市场进一步低价出口聚酯切片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根据本案现有证据,国家经贸委认定:原产于韩国的聚酯切片产品出口到中国,对中国国内聚酯切片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

  (六)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其他因素。

  国家经贸委对可能使中国聚酯切片产业受到损害的其他因素进行了调查。现有证据表明,中国聚酯切片产业损害并非由以下因素造成:

  1.国内需求状况。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尤其是化工和纺织等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对聚酯切片的表观消费量迅速增长。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对同类产品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因此调查期内国内需求状况并未给国内产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国内消费模式。截至目前,聚酯切片没有其他可替代产品,没有发现由于其他替代产品的出现导致中国国内聚酯切片市场萎缩的事实。

  3.国内产业管理状况。调查期内,国内聚酯切片产业经营管理状况良好,各项企业管理制度严格,没有发现经营管理不善而导致产业遭受实质损害的情况。

  4.其他国家(地区)进口产品情况。中国海关统计数据表明,1998年、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上半年,韩国向中国出口聚酯切片数量占同期聚酯切片总进口量的比例分别为73.85%、69.4%、51.31%、49.1%。数据表明,自韩国进口的聚酯切片数量占中国总进口量的大部分,而其他国家(地区)合计进口量远不及韩国的进口量。

  5.国内外竞争状况。中国聚酯切片产业经过多年不断的技术改造,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其产品与进口产品在性能、质量和技术水平上相似。国内外的正当竞争没有导致中国聚酯切片产业遭受严重损害。

  6.贸易限制因素。调查期内,国内聚酯切片产业没有遭到限制贸易的做法,没有遇到国家出台限制该产业同类产品贸易行为的有关政策,因此没有受到这方面的负面影响。

  7.不可抗力因素。调查期内,国内聚酯切片产业未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可抗力事件,生产设备运行状况正常,生产经营平稳。

  五、 倾销与损害的因果关系

  1.直接原因分析。调查机关对使中国聚酯切片产业受到实质损害的直接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现有证据表明,调查期内,来自韩国的聚酯切片进口数量变动幅度较大且后期呈上升趋势,占中国进口总量比重很大,其进口价格呈下降趋势。同时,由于原产于韩国的聚酯切片与中国国内同类产品之间质量相当,竞争程度趋同,其出口价格直接抑制了国内同类产品销售价格的上升,并导致价格明显下降;使得销售收入不能与产量同步增长,并呈现下降趋势;税前利润下降并出现严重亏损,致使中国国内产业主要经营指标恶化,遭受实质损害。

  2.其他因素分析。调查机关对可能使中国聚酯切片产业受到损害的其他因素已经进行的最终调查及相关证据表明,自韩国进口的聚酯切片是国内产业所受实质损害的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

  综上所述,调查机关最终认定,韩国向中国大量低价出口聚酯切片是造成中国聚酯切片产业实质损害的直接原因,倾销和实质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六、 终裁决定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外经贸部终裁决定:在本案调查期内,原产于韩国的进口聚酯切片存在倾销;国家经贸委终裁决定:原产于韩国的进口聚酯切片,对中国聚酯切片行业造成了实质损害;调查机关共同认定韩国向中国倾销被调查产品与中国国内产业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二OO三年二月三日





浅谈公司合并中股东利益的保护
 
王兆华 张宁 杨立忠


内容提要:公司合并是对股东权益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因此在公司合并时必须加强对股东特别小股东权益的保护,保护的基本制度有三个; 公司合并中董事(及大股东)的信义义务, 异议股东的股份回购请求权,股东决议制度,我国公司法应对这三项制度中疏漏之处予以完善。
关键词:公司合并;信义义务;回购请求权;决议制度

公司合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 “公司合并,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司依照公司法所定条件和程序,通过订立合并合同转变为一个公司行为。”[1]公司合并作为改变公司实体进而改变股东命运的重大行为,必然给股东带来最重大的影响,作为公司的出资人、所有者.股东是公司最大的受益人和风险承担者,这就决定了公司合并中对股东利益保护的必要。“公司合并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减少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有利于扩大经营规模和调整经营范围,从而促进公司的迅速发展及公司的优化组合,公司合并还可以减少成本,增加公司利润。”[2]公司合并的这些益处也使公司合并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经常发生的经济现象,因此保护股东特别是小股东的利益对于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也具有重要意义。公司合并中股东利益保护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公司合并中董事(及大股东)的信义义务(fiduciary duty):小股东保护制度(异议股东的股份回购请求权制度), 公司合并的股东决议制度等。
一、公司合并中董事(及大股东)的信义义务
公司合并,必须由董事会做出(提出)合并计划或合并方案或合并合同(草案)。对此各国公司法几乎无例外地做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46条、第212条,也将拟定公司合并方案作为董事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予以规定。董事在决定公司合并时,同样适用信义义务,即同样要对公司和股东负信义义务,信义义务包括注意义务和忠诚义务。
1.董事在合并中的注意义务
董事在合并中的注意义务是指董事应当以理智、谨慎的态度有根据地决定是否同意合并协议或合并计划,然后向股东会提出合并建议。在公司合并中,当董事没有做到一个普通谨慎之人在同等情况下的注意程度时,董事应对其过失引起的损害承担责任。董事会对同意合并的判断是否明智、有根据,董事是否履行了注意义务,取决于具体合并案的事实和情况。但是可以从以下方面判断:(1)董事会是否合理了解关于合并,特别是合并价格的相关信息。 (2)董事应当尽可能考虑与可供选择之交易相关的所有因素,对各种可供选择的交易形式进行比较,以对股东会提出合理的建议。(3)董事在同交易相对人进行合并谈判时,应勤勉尽职,争取最有利于公司的合并价格。 (4)在合并谈判或条款起草时,董事有义务诚实公正地做出判断,诚实公正地在股东间分配合并的对价。公司合并中董事的注意义务的判断,适用商业判断原则。在董事未尽合理注意,因重大过失造成公司及股东损失时,应当赔偿承担责任。
2.董事在合并中的忠诚义务
董事在公司合并中的忠诚义务是指董事应当从公司的最大利益出发.决定是否同意合并协议或合并计划,在自己利益和公司利益冲突时.要以公司利益为重,不能将自身利益置于公司利益之上。董事在合并中的忠诚义务,因其合并是否为利益冲突交易而不同。在无利益冲突的合并中,董事缔约合并协议的决定通过商业判断原则而受到保护,即推定合并协议是善意形成,董事会是诚实信用地为公司利益做出合并决议的。股东要对这种合并提出异议,必须证明董事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在利益冲突的合并中,董事同公司或股东相冲突的利益、董事缔结合并协议的决定将不受商业原则的保护,而受公正交易原则的调整。法院适用交易完全公正原则对该合并的公正性进行审查,完全公正原则包含两个方面:公正的交易和公正的价格。法院在整体考虑这两个方面的情况下判断股东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
3.公司合并中控股股东的信义义务
在公司制度中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权力机构享有对公司重大事项的最终决定权。股东大会决议公司事务实行资本多数决议原则,即股东依其持有的股份数额享有表决权,股东会决议由多数表决权通过。这种多数股东同意的决议将对全体股东产生拘束力。这就说明,有控制权的多数股东(大股东)在公司中处于优于少数股东(小股东)的实际地位,其行为对小股东的权益产生重大影响。为了防止多数股东利用其优势地位,侵犯小数股东利益,应当强化多数股东对小数股东的责任。控股股东不论是以股东身份行使表决权,还是基于股东资格通过公司执行机关对公司业务执行施加影响,都应当履行注意和忠诚义务,不能侵犯公司及其他小股东的利益。违反这一义务,给小股东造成损害,受侵犯的股东有权对其提起诉讼。
在公司合并中,控股股东信义义务的核心问题是在利益冲突交易(合并)中.如何履行忠诚义务,在这种利益冲突合并中,有利害关系的多数股东的行为和董事的行为一样不受经营判断原则的保护,而受完全公正交易原则的调整。例如,控股股东在安排合并的支付方式时采用了对不同股东区别对待,控股股东就要证明这种安排是完全公正的。完全公正的举证责任原则上由控股股东承担,控股股东不能证明该合并是完全公正的,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解除合并或相应的补偿。
二、异议股东的股份回购请求权
1.股份回购请求权的立法例
异议股东的股份回购请求权,是指公司合并中,对合并持有异议的股东有权请求公司以公正价格购回自己所持有的股份。美,日,德等国家的公司法都对异议股东的股份回购请求权做了规定。特别是美国的《示范公司法》更是设专章对股份回购请求权做了详细规定,并得到了美国各州公司法的积极反应。
在经股东会同意的一般公司合并中,对股份回购请求权的适用范围有两种情况:一种适用于合并各方的股东,其立法出发点是合并给双方公司股东均带来影响,应对双力异议股东赋予平等、充分保护,这种立法以美国,日本等国为代表,这种立法好处在于对股东范围的保护范围较广泛,不利之处在于这样可能会使合并效率的受影响;另一种仅适用于消灭公司的股东,其立法出发点是合并中利益受到影响最大的是消灭公司股东,存续公司所受影响更少得多。这种以德国为代表,这种立法最主要是保护了受影响最大的股东的利益,同时又有利于合并的有效进行。
2.股份回购请求权的效力
股份回购请求权成立的条件是,异议股东在股东合并决议大会召开前向公司提出评估回购其股份的请求,并在合并决议大会上行使否决权。股份回购请求权具有排他性,异议股东选择回购作为救济手段后,一般不能再提起合并无效诉讼。股东的股份回购请求权是一种形成权,因此,异议股东提出股份买回请求,只要该请求满足法律要件,即自动成立该股东与公司之间的股份买卖合同,公司承诺与否与股份买卖合同的成立没有任何关系。当然,即使股份买卖合同成立,提出购回请求的股东也并不立即丧失股东资格,在向公司提交提出买回请求的股份以换取公司支付的对价之前,该异议股东继续保持股东地位,股份的转移于股价交付时生效。在提出买回请求后,异议股东对其股票仍享有并可行使物上代为权利。但是,自合并生效日开始.要求股份回购权的股东将无权享有对该股份的表决权利生效后公司股利的获取权。
股份回购请求权的效力在一定情形、原因下将丧失:股东的回购请求即使具备法定要件而提出,在公司因一定事由终止合并时;股东在法定时期内没有提出回购请求等
3.股份回购请求权制度在我国的立法与完善
我国现行公司合并的立法中没有关于股份回购请求权的规定,“这种法律规定使得合并决议的结果必然由合并各方的全体股东(包括同意股东和反对股东)共同承担,合并各方的股东当然成为合并后存续公司的股东。”[3]这种立法漏洞显然不利于公司合并中对股东特别小股东利益的保护。我国立法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适应我国公司合并实务需要,建立异议股东的股份回购请求权制度,以保护异议股东的利益,使其既不享受他不同意之合并产生的利益,也不承担他不同意之合并所致的风险,符合公平的原理。
如上所述,股份回购请求权的适用范围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适用于合并各方公司股东,一种是只适于消灭公司的股东,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应采用德国的立法体例,即应当规定股份回购请求权只适于消灭公司的股东,当然,由于我国的一些特殊国情,如公司的多样性,作为例外可以规定特定条件下的存续公司股东的回购请求权。
我国公司的立法应当明确股份回购请求权的适用范围,股份回购请求权的条件,对股份回购请求权的程序包括对司法评估程序做出规定,对股份回购请求权的效力(包括效力的内容、效力的丧失等) 做出规定,对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制度的设计,应遵循公平与效率结合、平衡大小股东利益、适度保护小股东利益的原则。
三、公司合并中的股东决议制度
公司合并是剥夺当事公司独立性而将企业结合在一起的最极端的企业结合形态,涉及到公司的生存发展,对公司股东具有直接重大利益关系。因此,公司合并属股东会决议事项,公司合并应实行股东决议制度。对于这种股东决议制度美国、日本、德国、法等国的公司法几乎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我国《公司法》38、39、103、106条规定,公同合并,应当由公司的股东会做出决议,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对公司合并做出决议,必须经代表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大会对公司合并做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也就是说,合并的股东决议制度适用资本多数决议原则,这也是国内外的通例。我国公司法虽然规定了资本多数决议原则,但是对出席股东会的人数未做明确的规定,因此,基于对小股东利益的考虑,有必要在《公司法》中对股东大会股东最低出席比例做出明确规定,“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只有在出席会议的股东人数达到股东总人数的一定比例时才能召开。股东会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一定比例以上通过。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少数大股东操纵股东大会决议的行为,保证股东大会决议充分反映大部分股东的意志,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4]
另外,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合并要由股东会做出特别决议。这里并未区别存续公司和消灭公司。虽然存续公司股东会对合并做出决议,有利于股东利益的保护,但是不加区别地一律适用股东会决议制度也存在问题,比如有些合并存续公司股东利益未发生实质变化,要求股东决议没多大实际意义,并且会使合并程序复杂、成本加大、时间延长。
四、小结
对于以上三项重要制度,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均有欠缺,为了维护经济秩序,促进对股东合法权益的有力保护,将来在修订《公司法》时,应当参照两大法系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取精用宏,做出科学严谨的规定,以最终促进我国公司、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书目:
[1] 叶林.中国公司法[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125
[2] 毛亚敏.公司法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316
[3] 朱江煜.在公司合并程序中如何对待少数股东之权益[J].理论与实践1999.5(5):31
[4] 刘素芝.论公司合并之立法完善[J].中州学刊,2001.5(3):82


关于建立证券发行申请材料主承销商核对制度的通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建立证券发行申请材料主承销商核对制度的通知


各具有主承销资格的证券公司:
为督促具有主承销资格的证券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切实履行《证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赋予的对证券发行申请材料的核查职责,提高证券发行申请材料的质量,现就建立证券发行申请材料主承销商核对制度的有关问题规定如下,请遵照执行,并将实施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报告我会。
一、公司在承销证券的过程中,应按照《证券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在做好尽职调查的基础上对拟报送的证券发行申请材料及其他有关文件进行核对。
二、公司应按要求填报《证券发行申请材料核对表》(以下简称《核对表》),对证券发行申请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公司填报《核对表》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公司应对每家发行人拟报送的申请材料按要求的内容和格式填制《核对表》。《核对表》的份数应与申请材料的份数一致,并单独装订,与发行人的申报材料一同报送。
(二)发行上市可转换债券、公司债券等其他证券,参照股票发行填报《核对表》。
(三)公司对发行人申请材料的核对意见应按要求经内核小组集体讨论通过。内核小组对《核对表》的讨论意见应制作书面记录,并归档保存和备查。
(四)《核对表》由公司内核小组指定专人按内核小组的讨论意见填列,填写应使用蓝色或黑色钢笔或毛笔。
(五)填表人员、公司内核小组组长及公司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代表)应按要求对《核对表》签署意见,并由公司加盖印章。
(六)对未按要求制作和填报《核对表》的,中国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将不受理其发行申请材料。
(七)公司对发行人申请材料中应予核对的、《核对表》中未列出的其他重大问题和事实也应依法进行核对,并填入“其他重大事项”栏内。
(八)公司填报《核对表》时,若发现有关栏目不适用或存在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可在备注栏中作出说明。备注栏不足填写的,可加附页说明。
三、公司对填报的《核对表》负有直接责任,证券发行人及有关中介机构应当积极配合公司的核对工作,并按公司的要求及时提供必要的补充资料、解释或说明。
四、公司对《核对表》的核对意见是发行审核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国证监会将根据公司组织实施核对工作的质量考评主承销商的执业质量。
五、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公司应对已报送的尚未收到我会正式反馈意见的发行人申请材料补充填报《核对表》。同时公司还应对已报送的发行人申请材料进行审核清理。对存在问题的申请材料,要主动补充完善;对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的发行人申请材料,要主动撤回。
附录:
一、******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关于******股份有限公司证券发行申请
材料的核对意见
二、证券发行申请材料核对表(1)
三、证券发行申请材料核对表(2)

附录一:******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关于******股份有限公司证券发行申请材料的核对意见
中国证监会:
我公司证券发行内核小组已核查了由我公司作为主承销商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发行申请材料,并对申请材料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查。我公司内核小组由******人组成,本次参与内核工作的有******人,其中******人认为发行申请材料已基本达到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未发现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本公司内核小组认真填列了《证券发行申请材料核对表》,有关保留意见已在“备注”栏说明;对《核对表》之外的重要问题和事实也作了必要的核对,并填入“其他重大事项”栏内,认为不存在重大法律和政策障碍。
特报上内核小组的核对意见及发行人的申请材料,请予核准。
同意的内核小组成员签字:
不同意的内核小组成员签字:
内核小组组长签字:
公司法人代表或授权代表签字:
公司印章

附录二:证券发行申请材料核对表(1)
发行人名称:
发行人法人代表:
主承销商:
主承销商投资银行部负责人:
主承销商主管领导:
律师事务所:
经办律师:
会计师事务所:
经办审计师:
填表人: 填表时间:
--------------------------------------------------------------------------------------------
| |是或| |复核|
| 核对要点 | |备 注| |
| |否 | |意见|
|--------------------------------------------------------------------|----|------|----|
| 一、发行人的申请材料是否完整? | | | |
|--------------------------------------------------------------------|----|------|----|
| 1.证券发行申请材料是否按照证监发〔1999〕14号文要求制作? | | | |
|--------------------------------------------------------------------|----|------|----|
| 2.是否提供了一套按要求签署的申请材料原件? | | | |
| (其中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与土地使用证可提供经发证机关盖章 | | | |
|确认的副本复印件。) | | | |
|--------------------------------------------------------------------|----|------|----|
| 3.是否发行人全体董事阅读了申请材料? | | | |
|--------------------------------------------------------------------|----|------|----|
| 4.是否提供了省级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推荐(或同意)企业 | | | |
|申请发行证券的文件? | | | |
|--------------------------------------------------------------------|----|------|----|
| 5.是否提供了省级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文件? | | | |
|--------------------------------------------------------------------|----|------|----|
| 6.是否提供了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发证机关加盖红章的发起人营 | | | |
|业执照及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执照? | | | |
|--------------------------------------------------------------------|----|------|----|
| 7.是否提供了有出席会议董事签字的关于批准本次发行、募集资 | | | |
|金使用、修改章程、未分配利润等的股东大会决议? | | | |
|--------------------------------------------------------------------|----|------|----|
| 8.是否提供了加盖发行人公章的章程修改草案? | | | |
|--------------------------------------------------------------------|----|------|----|
| 9.是否提供了由公司全体董事及主承销商项目负责人、法定代表 | | | |
|人或授权代表签署意见并签字盖章的招股说明书及其概要? | | | |
|--------------------------------------------------------------------|----|------|----|
| 10.是否提供了由相关机构及人员签字盖章的审计报告、盈利预测 | | | |
|审核报告? | | | |
|--------------------------------------------------------------------|----|------|----|
| 11.是否提供了由相关机构及人员签字盖章的资产评估报告? | | | |
|--------------------------------------------------------------------|----|------|----|
| 12.是否提供了由会计师事务所和承办会计师签字盖章的历次验 | | | |
|资报告? | | | |
--------------------------------------------------------------------------------------------
--------------------------------------------------------------------------------------------
| |是或| |复核|
| 核对要点 | |备 注| |
| |否 | |意见|
|--------------------------------------------------------------------|----|------|----|
| 13.是否提供了由经办律师及律师事务所签字盖章的法律意见书? | | | |
|--------------------------------------------------------------------|----|------|----|
| 14.是否提供了经全体董事署名的较为详尽的募集资金运用的可 | | | |
|行性分析报告? | | | |
|--------------------------------------------------------------------|----|------|----|
| 15.是否提供了拟投资项目的立项批文原件或公司盖章、律师见证 | | | |
|的复印件? | | | |
|--------------------------------------------------------------------|----|------|----|
| 16.是否提供了由公司和主承销商盖章的发行方案及发行定价分 | | | |
|析报告? | | | |
|--------------------------------------------------------------------|----|------|----|
| 17.是否提供了加盖发行人公章的关于公司改制方案、非经营性资 | | | |
|产处理及离退人员安置、关联关系及其交易情况的说明? | | | |
|--------------------------------------------------------------------|----|------|----|
| 18.设立不满三年的股份有限公司,其设立以前年份的原企业会计 | | | |
|报表是否有相关负责人签字并加盖了公司印章? | | | |
|--------------------------------------------------------------------|----|------|----|
| 19.设立不满三年的股份有限公司,其设立以前年份的原企业会计 | | | |
|报表与申报会计报表各项目数据及主要财务指标的差异比较表是否 | | | |
|有相关负责人签字并加盖了公司印章? | | | |
|--------------------------------------------------------------------|----|------|----|
| 20.设立不满三年的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设立以前年份的资产负 | | | |
|债表各项目的剥离标准和损益表各项目的确认方法的说明文件是否 | | | |
|已有负责人签字并加盖了公司印章? | | | |
|----------------------------------------------------------------------------------------|
| 21.前三年及最近一期的纳税资料是否加盖了公司印章?实行减免 | | | |
|税的公司是否提供了有权部门的批准文件? | | | |
|--------------------------------------------------------------------|----|------|----|
| 22.原定向募集公司是否提供了全体董事签字并加盖公司公章的 | | | |
|定向募股发行情况的报告? | | | |
| 是否提供了由托管机构出具并加盖了公司印章的定向募集公司的 | | | |
|股票托管情况报告? | | | |
| 是否提供了有全体董事签字及公司印章的股本变动情况的说明及 | | | |
|有关法律文件? | | | |
| 是否提供了省级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股票托管情况的 | | | |
|确认文件? | | | |
| 是否提供省级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公司内部职工股清 | | | |
|理情况的文件? | | | |
|--------------------------------------------------------------------|----|------|----|
| 23.是否提供了由发证机关盖章确认的土地使用证复印件? | | | |
|--------------------------------------------------------------------|----|------|----|
| 24.租赁使用土地的公司是否提供了租赁合同原件和出租方土地 | | | |
|使用证复印件? | | | |
|--------------------------------------------------------------------|----|------|----|
| 25.是否提供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关于国有资产评估的确认文件? | | | |
|--------------------------------------------------------------------|----|------|----|
| 26.是否提供了由地方或者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关于土地评估结果 | | | |
|的确认文件(如果土地单独评估)? | | | |
|--------------------------------------------------------------------|----|------|----|
| 27.是否提供了有全体董事的签字及公司印章的历年发放股利情 | | | |
|况的说明及相关法律文件? | | | |
|--------------------------------------------------------------------|----|------|----|
| 28.是否提供了重要关联交易合同? | | | |
--------------------------------------------------------------------------------------------
--------------------------------------------------------------------------------------------
| |是或| |复核|
| 核对要点 | |备 注| |
| |否 | |意见|
|--------------------------------------------------------------------|----|------|----|
| 29.是否提供了承销协议? | | | |
| 承销商是否具备承销资格? | | | |
| 主承销商和副主承销商与发行人之间是否不存在持有对方7%以 | | | |
|上股权或为前五名大股东的情况? | | | |
| 30.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及其经办人员是否具有 | | | |
|证券从业资格? | | | |
|--------------------------------------------------------------------|----|------|----|
| 31.上述机构近三年是否有受到处罚的违法违规行为? | | | |
|--------------------------------------------------------------------|----|------|----|
| 32.是否提供了各中介机构及其签字人员的证券从业资格证书的 | | | |
|复印件? | | | |
|--------------------------------------------------------------------|----|------|----|
| 33.主承销商是否按照《证券法》的要求对公开发行募集文件的真 | | | |
|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了核查? | | | |
|--------------------------------------------------------------------|----|------|----|
| | | | |
|--------------------------------------------------------------------|----|------|----|
| 二、关于招股说明书及其概要 | | | |
|--------------------------------------------------------------------|----|------|----|
| 1.招股说明书是否按照证监〔1997〕2号文件规定的内容和格式制 | | | |
|作? | | | |
|--------------------------------------------------------------------|----|------|----|
| 2.招股说明书是否充分披露了对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 | | | |
|的信息(无论准则是否有规定)? | | | |
|--------------------------------------------------------------------|----|------|----|
| 3.招股说明书是否披露了发行人或主发起人前三年的重要情况? | | | |
|--------------------------------------------------------------------|----|------|----|
| 4.招股说明书是否存在误导投资者的信息及言词? | | | |
|--------------------------------------------------------------------|----|------|----|
| 5.招股说明书是否存在任何个人、机构或企业的题字、任何有祝贺 | | | |
|性、恭维性或推荐性的词句,以及任何广告、宣传性的用语? | | | |
|--------------------------------------------------------------------|----|------|----|
| 6.公司全体董事是否仔细阅读并讨论通过了招股说明书并按要求 | | | |
|签署了意见? | | | |
|--------------------------------------------------------------------|----|------|----|
| 7.主承销商是否对招股说明书披露的内容进行了尽职调查?是否 | | | |
|核查了相关内容并按要求签署了意见? | | | |
|--------------------------------------------------------------------|----|------|----|
| 8.招股说明书引用重要法律意见是否经律师核阅? | | | |
|--------------------------------------------------------------------|----|------|----|
| 9.招股说明书引用的财务报表及其附注、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 | | | |
|告、盈利预测审核报告等是否经经办审计师、评估师、会计师核阅? | | | |
|--------------------------------------------------------------------|----|------|----|
| 10.招股说明书封面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 | | |
| 11.招股说明书的目录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并与正文一致? | | | |
| 12.是否对招股说明书中具有特定含意的词汇作出明确的定义、解 | | | |
|释和说明? | | | |
| 13.发行人董事会成员是否对招股说明书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 | | | |
|性做出声明? | | | |
| 14.是否说明了编写招股说明书所依据的法律法规? | | | |
| 15.是否声明新发行的股票是根据本说明书所载明的资料申请发 | | | |
|行的并对招股说明书的解释权做出说明? | | | |
| 16.是否已提醒投资人自行承担买卖发行人股票所应支付的税款? | | | |
| 17.是否对本次发行有关当事人的名称、所在地、电话、传真及联系 | | | |
|人的姓名做出披露? | | | |
--------------------------------------------------------------------------------------------
--------------------------------------------------------------------------------------------
| |是或| |复核|
| 核对要点 | |备 注| |
| |否 | |意见|
|--------------------------------------------------------------------|----|------|----|
| 18.“主要资料”一节是否按要求摘录并与正文内容一致? | | | |
| “主要资料”是否标明:“以下资料节录自本招股说明书,欲购买本 | | | |
|次发行股票的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该认真阅读招股说明书 | | | |
|全文”? | | | |
|--------------------------------------------------------------------|----|------|----|
| 19.发行人是否按《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要求全面披露了须 | | | |
|予披露的风险因素? | | | |
|--------------------------------------------------------------------|----|------|----|
| 20.是否对募股资金的计划用途、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情况做了披 | | | |
|露? | | | |
| 发行人募股资金投向的项目决策是否履行规范的程序? | | | |
| 发行人是否用募股资金收购兼并存量资产? | | | |
| 发行人募股资金投资项目是否存在重大限制性因素?(如合作方资 | | | |
|金不到位、未办妥项目审批、存在重大市场和资源约束等)? | | | |
| 是否对拟投资项目或拟收购项目或新建企业的情况做了披露? | | | |
| 是否对资金使用的计划时间表、项目效益的产生时间、投资回收期 | | | |
|做了披露? | | | |
| 如果资金用途超过一项,是否对项目的轻重缓急做了披露? | | | |
| 如果募股资金不能满足计划要求,是否对资金缺口的来源及落实 | | | |
|情况做了披露? | | | |
| 若以前发行过股票、是否对前次募股资金的运用情况做了披露? | | | |
|--------------------------------------------------------------------|----|------|----|
| 21.是否对发行人股利分配的一般政策做了披露? | | | |
| 是否对发行后第一个盈利年度的股利派发问题做了披露? | | | |
| 若发行不同类别的股票,是否披露了不同类别的股票在股利分配 | | | |
|方面的权益? | | | |
| 若不派发股利,是否已简要说明原因? | | | |
| 是否披露了新股东是否享有以前年度的滚存利润? | | | |
| 若发行人属于已存续的股份有限公司,是否已披露了历年分红派 | | | |
|息的情况? | | | |
|--------------------------------------------------------------------|----|------|----|
| 22.是否按要求对发行人的历次验资报告做了披露? | | | |
|--------------------------------------------------------------------|----|------|----|
| 23.是否对承销方式、承销期、发行方式、发行地区、发行对象、发行 | | | |
|股票的种类、面值数量、发行价格及其确定价格的方法、本次发行预 | | | |
|计实收金额做了全面披露? | | | |
| 24.是否对全部承销机构的名称及承销量做了披露? | | | |
| 25.是否披露了发行费用按规定的项目列支的情况? | | | |
--------------------------------------------------------------------------------------------
--------------------------------------------------------------------------------------------
| |是或| |复核|
| 核对要点 | |备 注| |
| |否 | |意见|
|--------------------------------------------------------------------|----|------|----|
| 26.是否按要求全面披露了“发行人情况”? | | | |
| 是否充分披露了发行人的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结构? | | | |
| 是否披露了关联企业以及发行人对其他企业的持股情况? | | | |
| 是否披露了对发行人业务有重要意义的工业产权和其他无形资产 | | | |
|的有关情况? | | | |
| 是否披露了新产品,新项目研究开发的有关情况? | | | |
| 是否充分披露了关联方关系及关联交易? | | | |
| 是否充分披露了与控股股东之间的关系? | | | |
| 是否充分披露了发行人控股或参股单位的情况? | | | |
| 是否披露了存在的同业竞争? | | | |
|--------------------------------------------------------------------|----|------|----|
| 27.在“发行人情况”中是否充分披露了发行人在过去三年内的重 | | | |
|大改组、变更、收购、兼并、分立、清理整顿行为以及重大投资、资产处 | | | |
|置行为? | | | |
|--------------------------------------------------------------------|----|------|----|
| 28.是否按要求摘录了发行人公司章程草案? | | | |
| 摘录的发行人公司章程草案内容是否不存在与全文不一致的地 | | | |
|方? | | | |
| 发行人公司章程草案与《上市公司章程指引》规定的内容是否没有 | | | |
|重大不一致的地方? | | | |
|--------------------------------------------------------------------|----|------|----|
| 29.是否按要求披露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重要职员的简 | | | |
|单情况? | | | |
| 发行人上述人员存在的兼职情况是否做了披露? | | | |
|--------------------------------------------------------------------|----|------|----|
| 30.是否披露了发行人在过去至少三年中的经营业绩? | | | |
|--------------------------------------------------------------------|----|------|----|
| 31.是否按要求充分披露了公司股本情况及其演变情况? | | | |
| 定向募集公司是否对发起人股、募集法人股、内部职工股的情况做 | | | |
|了充分披露? | | | |
| 是否对内部职工股的范围、比例、托管及确认情况做了充分披露? | | | |
| 是否充分披露了对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重要职员持有股份 | | | |
|数额及比例? | | | |
| 是否披露了发行后的股份结构? | | | |
|--------------------------------------------------------------------|----|------|----|
| 32.是否对发行人的“债项”做了充分披露? | | | |
| 是否披露了发行人的或有负债及主要合同承诺? | | | |
|--------------------------------------------------------------------|----|------|----|
| 33.是否按要求披露了发行人“主要固定资产”? | | | |
| 是否披露了房产情况? | | | |
| 是否充分披露了非经营性资产的剥离情况? | | | |
| 是否充分披露了土地使用权的处置情况? | | | |
|--------------------------------------------------------------------|----|------|----|
| 34.“财务会计资料”是否全文引用了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 | | | |
|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发行人编制的财务报表及附注? | | | |
| 是否不存在与招股说明书“主要资料”中“主要会计资料”及附录有 | | | |
|关资料不一致的地方? | | | |
--------------------------------------------------------------------------------------------
--------------------------------------------------------------------------------------------
| |是或| |复核|
| 核对要点 | |备 注| |
| |否 | |意见|
|--------------------------------------------------------------------|----|------|----|
| 35.是否按要求披露了资产评估的情况? | | | |
| 增资发行的公司是否披露了本次发行前历次法定资产评估及调帐 | | | |
|的有关情况? | | | |
|--------------------------------------------------------------------|----|------|----|
| 36.是否按要求披露了发行人盈利预测? | | | |
| 是否全面披露了盈利预测的假设基准? | | | |
| 盈利预测是否反映了审慎的原则? | | | |
|--------------------------------------------------------------------|----|------|----|
| 37.是否披露了“公司发展规划”? | | | |
| “公司发展规划”是否有充分的依据,且切实可行? | | | |
|--------------------------------------------------------------------|----|------|----|
| 38.招股说明书是否没有遗漏重要合同? | | | |
|--------------------------------------------------------------------|----|------|----|
| 39.招股说明书是否没有遗漏重大诉讼事项? | | | |
|--------------------------------------------------------------------|----|------|----|
| 40.全体董事会成员及承销团成员是否按要求签署了意见? | | | |
|--------------------------------------------------------------------|----|------|----|
| 41.招股说明书是否包括了至少应予包括的8项附录? | | | |
|--------------------------------------------------------------------|----|------|----|
| 42.招股说明书是否包括了至少应予包括的8项备查文件? | | | |
| 招股说明书是否说明了备查文件的具体备查期间和地点? | | | |
|--------------------------------------------------------------------|----|------|----|
| 43.发行人及券商是否利用刊登招股说明书以外的方式进行推介 | | | |
|宣传? | | | |
| 如有,是否与招股说明书一致? | | | |
|--------------------------------------------------------------------|----|------|----|
| 44.是否按要求编写了《招股说明书概要》? | | | |
| 《概要》是否载明:“本次招股说明书概要的目的仅为……招股说明 | | | |
|书全文为本次发售股票的正式法律文件。投资人在做出认购本股票 | | | |
|的决定之前,应仔细阅读招股说明书全文,并以全文作为投资决定的 | | | |
|依据”? | | | |
| 招股说明书概要摘录的内容是否与招股说明书一致? | | | |
|--------------------------------------------------------------------|----|------|----|
| 45.招股说明书及其概要是否不存在虚假、重大误导性陈述或重大 | | | |
|遗漏? | | | |
|--------------------------------------------------------------------|----|------|----|
| | | | |
|--------------------------------------------------------------------|----|------|----|
| 三、关于法律意见书 | | | |
|--------------------------------------------------------------------|----|------|----|
| 1.法律意见是否按证监法律字〔1999〕2号文件规定的内容和格式 | | | |
|制作? | | | |
|--------------------------------------------------------------------|----|------|----|
| 2.经办律师及其所在事务所是否具有证券从业资格? | | | |
| 3.律师是否已对法律意见所依据的事实及适用的法律进行认真核 | | | |
|查验证并在法律意见书中说明得出每一法律意见的充足理由? | | | |
|--------------------------------------------------------------------|----|------|----|
| 4.律师是否在引言段按照《法律意见书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的要求 | | | |
|做出了五项声明? | | | |
|--------------------------------------------------------------------|----|------|----|
| 5.法律意见书引言的结束段是否载明了《法律意见书的内容与格 | | | |
|式》所要求的文字? | | | |
--------------------------------------------------------------------------------------------
--------------------------------------------------------------------------------------------
| |是或| |复核|
| 核对要点 | |备 注| |
| |否 | |意见|
|--------------------------------------------------------------------|----|------|----|
| 若属发起设立的股份公司增资发行 | | | |
| 6.律师是否对发行人重组行为的合法性、规范性进行核查验证并 | | | |
|发表法律意见? | | | |
| 7.律师是否已对发起人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协议及其他使其 | | | |
|财产或者行为受约束的文件进行核查验证并就公司的设立行为是否 | | | |
|存在潜在纠纷发表法律意见? | | | |
| 8.律师是否已对投入股份公司的资产的产权隶属关系进行核查验 | | | |
|证并就将上述资产投入股份公司是否存在潜在纠纷发表法律意见? | | | |
| 9.若发起人以其全资附属企业的资产折价入股的,律师是否已通 | | | |
|过履行必要的法律程序取得了上述资产的所有权进行核查验证,并 | | | |
|就发起人是否有权将上述资产折价入股及上述折价入股行为是否有 | | | |
|损债权人的利益并因此存在潜在纠纷发表法律意见? | | | |
| 全资附属企业解散的,律师是否对原有债务处置的合法性做了说 | | | |
|明? | | | |
| 10.若发起人以其在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合资企业、联营企业中的 | | | |
|权益折价入股的,律师是否已对相关的合同、章程进行审查、并就折 | | | |
|价入股行为是否已征得其他出资人的同意并履行相关法律程序发表 | | | |
|法律意见? | | | |
| 11.律师是否已对因发行人的设立而引起的原企业债务的处理进 | | | |
|行核查验证,并就上述债务的处理是否已征得大额债权人的同意,是 | | | |
|否存在金额较大的潜在债务纠纷发表法律意见? | | | |
| 12.律师是否已对投入股份公司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的合法性、 | | | |
|有效性发表法律意见? | | | |
|--------------------------------------------------------------------|----|------|----|
| 若属原定向募集公司增资发行? | | | |
| 13.律师是否已对发行人的设立是否符合当时法律、法规和规范性 | | | |
|文件的规定及是否已依据《公司法》进行规范进行核查验证并发表法 | | | |
|律意见? | | | |
| 14.律师是否已对发行人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协议及其他使其 | | | |
|财产或者行为受约束的文件进行核查验证并就上述文件是否有导致 | | | |
|发行人无法增资扩股的法律障碍发表法律意见? | | | |
| 15.律师是否已对发行人设立至今有无合并、分立、重大资产处置、 | | | |
|增资扩股、减少注册资本、收购兼并等行为进行核查验证并对上述行 | | | |
|为的合法性、规范性及是否已履行正当法律程序发表法律意见? | | | |
| 16.律师是否已对发行人存续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核查验证并发 | | | |
|表法律意见? | | | |
--------------------------------------------------------------------------------------------
--------------------------------------------------------------------------------------------
| |是或| |复核|
| 核对要点 | |备 注| |
| |否 | |意见|
|--------------------------------------------------------------------|----|------|----|
| 若属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公司公开增资发行 | | | |
| 17.律师是否已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进行核查验证并就其合法 | | | |
|性发表法律意见? | | | |
| 18.律师是否已对有限责任公司的章程及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 | | | |
|协议及其他使其财产或行为受约束的文件进行核查验证并就上述文 | | | |
|件是否可能导致变更行为无效或使变更行为存在潜在纠纷发表法律 | | | |
|意见? | | | |
| 19.律师是否已对有限责任公司及发行人设立至今有无合并、分 | | | |
|立、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重大资产处置、收购兼并等行为进行核查 | | | |
|验证并就上述行为的合法性、规范性及是否已履行正当法律程序发 | | | |
|表法律意见? | | | |
| 20.律师是否已对发行人存续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核查验证并发 | | | |
|表法律意见? | | | |
|--------------------------------------------------------------------|----|------|----|
| 21.若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涉及特许经营权的,律师是否已对 | | | |
|上述权利的取得情况进行核查验证并发表法律意见? | | | |
| 22.律师是否已对发行人具备本次发行的主体资格发表法律意见? | | | |
|--------------------------------------------------------------------|----|------|----|
| 23.律师是否已对发行人股东大会召开的程序进行核查验证并对 | | | |
|股东大会召开的合法性发表法律意见? | | | |
|--------------------------------------------------------------------|----|------|----|
| 24.律师是否已对股东大会的内容进行核查验证并对股东大会做 | | | |
|出的批准发行、上市及有关问题作出的决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发表 | | | |
|法律意见? | | | |
|--------------------------------------------------------------------|----|------|----|
| 25.如果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或筹委会办理有关发行上市的事宜, | | | |
|律师是否已对上述授权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核查验证并发表法律 | | | |
|意见? | | | |
|--------------------------------------------------------------------|----|------|----|
| 26.律师是否已依据《证券法》、《公司法》、《股票条例》及其他规范| | | |
|性文件对发行人本次发行、上市的实质条件进行核查验证并发表法 | | | |
|律意见? | | | |
|--------------------------------------------------------------------|----|------|----|
| 27.律师是否已对发行人股东大会是否已通过修改公司章程的决 | | | |
|议进行核查验证并发表法律意见? | | | |
|--------------------------------------------------------------------|----|------|----|
| 28.律师是否已对发行人章程草案内容的合法性进行核查验证并 | | | |
|发表法律意见? | | | |
|--------------------------------------------------------------------|----|------|----|
| 29.律师是否已依据《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对公司章程草案进行审 | | | |
|查? | | | |
| 30.是否未发现公司章程草案中存在与《上市公司章程指引》重大 | | | |
|不一致等条款? | | | |
| 31.发行人已在香港或境外上市的,律师是否已依据《到境外上市 | | | |
|公司章程必备条款》的有关规定对公司章程或章程草案进行审查并 | | | |
|发表法律意见? | | | |
--------------------------------------------------------------------------------------------
--------------------------------------------------------------------------------------------
| |是或| |复核|
| 核对要点 | |备 注| |
| |否 | |意见|
|--------------------------------------------------------------------|----|------|----|
| 32.律师是否已对发行人有哪些关联企业(包括但不限于发行人的 | | | |
|母公司、子公司以及其他具有20%以上股权关系的企业、发行人董 | | | |
|事、高级管理人员在其中任主要职务的企业等)及发行人与关联企业 | | | |
|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核查验证并发表法律意见? | | | |
|--------------------------------------------------------------------|----|------|----|
| 33.律师是否已对发行人与关联企业间的关联交易进行核查验证 | | | |
|并发表法律意见? | | | |
|--------------------------------------------------------------------|----|------|----|
| 34.律师是否已对关联交易的内容进行核查验证并对关联交易是 | | | |
|否存在损害发行人利益问题发表法律意见? | | | |
|--------------------------------------------------------------------|----|------|----|
| 35.若关联交易的一方是公司大股东,律师是否已对关联交易的决 | | | |
|策过程进行核查验证并对是否已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其他股东的利益 | | | |
|发表法律意见? | | | |
|--------------------------------------------------------------------|----|------|----|
| 36.律师是否已对发行人与关联企业间的同业竞争问题进行核查 | | | |
|验证并发表法律意见,若存在同业竞争,是否已对解决同业竞争的措 | | | |
|施进行核查验证并发表法律意见? | | | |
|--------------------------------------------------------------------|----|------|----|
| 37.律师是否已对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的合法性及披露的充分性 | | | |
|进行核查验证并发表法律意见? | | | |
|--------------------------------------------------------------------|----|------|----|
| 38.律师是否已对发行人拥有的房产、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及其 | | | |
|他无形资产的数量及上述财产是否存在产权纠纷进行核查验证并发 | | | |
|表法律意见? | | | |
|--------------------------------------------------------------------|----|------|----|
| 39.律师是否已对发行人取得上述财产的方式及权属证书的取得 | | | |
|情况进行核查验证并发表法律意见? | | | |
|--------------------------------------------------------------------|----|------|----|
| 40.律师是否已对发行人主要财产存在的抵押、其他担保物权、债 | | | |
|务关系或其他对所有权或使用权行使的限制问题进行核查验证并发 | | | |
|表法律意见? | | | |
|--------------------------------------------------------------------|----|------|----|
| 41.律师是否已对发行人将要履行、正在履行以及虽已履行完毕但 | | | |
|可能存在潜在纠纷的重大合同的主要内容进行核查验证并发表法律 | | | |
|意见? | | | |
|--------------------------------------------------------------------|----|------|----|
| 42.律师是否已对上述合同的合法性、有效性及是否存在潜在纠纷 | | | |
|问题进行核查验证并发表法律意见? | | | |
|--------------------------------------------------------------------|----|------|----|
| 43.律师是否已对上述合同主体的变更问题进行核查验证并发表 | | | |
|法律意见? | | | |

不分页显示   总共3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