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浙江省海洋水产资源保护暂行规定

时间:2024-07-07 20:59:27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857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浙江省海洋水产资源保护暂行规定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


浙江省海洋水产资源保护暂行规定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



(1981年11月1日浙江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重点保护品种和采捕标准
第三章 禁渔区和禁渔期
第四章 渔具和渔法
第五章 渔业水域环境的维护
第六章 渔政管理
第七章 奖励和惩罚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繁殖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水产资源,发展我省海洋渔业生产,根据国务院《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和国家有关法规,结合我省具体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本省沿海管理范围内的经济水生动物和植物,以及赖以繁殖成长的生态环境,都要加以保护。
第三条 海洋水产资源是海洋渔业的物质基础。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水产资源的保护工作,坚决制止破坏水产资源的各种违章作业。

第二章 重点保护品种和采捕标准
第四条 重点保护品种为:
1、鱼类: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鲳鱼、鳓鱼、鲐鱼、兰圆()、鲻梭鱼。
2、虾蟹类:哈氐仿对虾、鹰爪虾、毛虾、梭子蟹。
3、贝类:蛏子、蚶子、牡蛎、贻贝、文蛤。
4、乌贼(墨鱼)。
第五条 不得损害重点保护品种的幼体、卵子、孢子,不得采捕各类越冬和产卵亲体,以利繁殖资源。
第六条 保护幼鱼。幼鱼体重的标准:大黄鱼四市两以下,小黄鱼二市两以下,带鱼二点五市两以下,乌贼(墨鱼)一点五市两以下,鲳鱼三市两以下,鳓鱼四市两以下。
第七条 任何一种捕捞作业,在生产的渔获物中,幼鱼的比重不得超过同鱼种的百分之二十五。否则,应立即转移渔场或停止捕捞。

第三章 禁渔区和禁渔期
第八条 在机轮禁渔区线内,全年禁止机帆船底拖网作业;在机轮禁渔区线外,七、八、九、十月为机帆船底拖网作业的禁渔期。
第九条 渔轮生产,必须严格遵守七、八、九、十月禁止底拖网作业的规定。
第十条 在机轮禁渔区线内,十一月一日至翌年四月十五日禁止对网作业捕捞大黄鱼。
第十一条 在机轮禁渔区线内,六月一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灯光围网和灯光对网捕捞鲐鱼、兰圆()。
第十二条 除海蜇网、稀网、虾扳子网外,凡损害经济鱼类幼鱼的密眼张网,规定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禁渔期。各市、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幼鱼季节的实际情况,可以提前、推迟或延长、缩短上述禁渔期,报上级备案。
第十三条 严格保护蛏子、蚶子、牡蛎、贻贝、文蛤及其他海珍品的苗种及其繁殖场所,必要时,可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实行封涂护苗、封岩(礁)育贝,规定采捕期。
第十四条 严禁滥捕河蟹、河鳗、鲻梭鱼、梭子蟹的苗种。如养殖和出口需要,应由当地县水产行政部门统一安排,发给许可证,凭证捕捞。

第四章 渔具和渔法
第十五条 取缔敲()和墨鱼笼作业。
第十六条 主要网具的最小网目尺寸,按国家水产总局规定执行。拖网作业不得使用双层囊网。对不合规定的网具,要限期改造,逾期不改则予没收。
第十七条 禁止制造和出售不合规定的渔具。

第五章 渔业水域环境的维护
第十八条 本省沿海的企业、事业单位和进入本省沿海活动的一切船只,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浙江省防治污染暂行条例》,不得将含油污水和其它有毒污物排入渔业海域。
第十九条 围垦海涂,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产资源。象山港和乐清湾是海水养殖生产和苗种基地,必须重点保护。不得在流入港湾的河道和港湾沿岸兴建有污染的厂矿,不得围垦海涂和堵港。确因水利、农垦需要围涂的,由县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条 对于污染、破坏渔业水域水质,造成渔业损失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浙江省防治污染暂行条例》有关条款处理。

第六章 渔政管理
第二十一条 全省海洋水产资源保护工作由省水产厅管理。各级渔政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国家渔业法规和本规定的贯彻执行。
第二十二条 浅海、岩礁、滩涂养殖区域和定置张网、墨鱼拖及其他小型作业的沿岸渔场,由所在县水产部门管理。
毗邻渔业生产区域,由有关方面协商管理,协商后仍有争议的,由上级有关部门帮助解决。
第二十三条 必须严格控制捕捞能力,压缩捕捞强度,防止盲目增船增网,合理安排渔场渔汛投产船数。
建立并严格执行全省渔船管理制度和渔业许可证制度。
第二十四条 机关、团体、厂矿企业等非渔业生产单位,一律不准从事海上捕捞生产。
第二十五条 沿海和岛屿上的农业社队搞渔副业生产,可进行养殖,但不得新增渔船下海进行捕捞生产。
第二十六条 本省海洋渔船去外省(市)海域捕鱼,必须遵守当地有关规定。外省(市)渔船来本省海域捕鱼,需经省渔政部门发给渔业许可证,并遵守有关规定。违者照章处理。
第二十七条 因科研、教学及其他工作需要而从事与本规定有抵触的活动的,应报经省水产厅批准,由省渔政部门发给许可证。

第七章 奖励和惩罚
第二十八条 对贯彻执行国家渔业法规和本规定、保护水产资源有显著成绩的,应给予表扬奖励。
可从渔政罚款中提取百分之十的金额作为奖励基金。
可从渔政罚款中提取百分之十至二十的金额奖给检举、查处违反渔业法规有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十九条 对违反国家渔业法规和本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分别作出处理。
1、违反采捕标准,不遵守禁渔区、禁渔期,破坏苗种资源和无渔业许可证的,除批评教育外,被查获一次者,没收渔获物,或罚款二百元至五百元;被查获二次者,没收网具及全部渔获物,或罚款五百元至一千元;被查获三次以上者,没收网具及全部渔获物,并罚款一千元至二千元
,扣留渔船进行教育,直至没收渔船。
国营渔轮违反者,要加倍处罚,并停发三到六个月的奖金。
2、违反禁渔区、禁渔期的渔轮和机动渔船,除教育、罚款外,渔政部门可会同当地石油经营部门,采取停止供应柴油或取消一定时期柴油定额补贴款的措施。
3、凡干部带头、怂恿支持违反国家渔业法规和本规定的,要追究责任,从严处理。
4、对违反国家渔业法规和本规定,情节严重,或者态度恶劣,以暴力、威胁手段抗拒检查的,要加重处罚;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渔政罚款由省、地区、县水产行政部门分别管理。
地区和县渔政罚款收入除用于奖金外,其余部分,地区和县留成百分之五十,用于当地渔政建设;上交省水产厅百分之五十,用于全省渔政建设。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沿海地区市、县可依照本规定,结合当地情况,制订实施细则。
第三十二条 本省以前发布的规定,凡与本规定有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81年11月1日

关于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佛山市运动员的奖励试行办法

广东省佛山市人民政府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佛府办[2005]6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有关单位:
《关于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佛山市运动员的奖励试行办法》业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执行当中如有问题,请迳向市体育局反映(联系电话:83334666 83995507)。




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关于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
佛山市运动员的奖励试行办法

为进一步调动我市运动员及各级教练员的积极性,鼓励我市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发扬拼搏精神,努力创造优异成绩,为我市争取更多的荣誉,为我市建设体育强市多做贡献,鼓励各级教练员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现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奖励共设以下奖项:
(一)奥运会前八名奖
(二)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名次奖
(三)亚运会前三名奖
(四)亚洲杯、亚洲锦标赛前三名奖
(五)全运会前三名奖
(六)破(超)世界纪录、亚洲纪录、全国纪录奖
二、奖励对象:获得名次的运动员及与之相关的省级(含省级)以下的输送教练员。
三、各奖项奖励标准:
(一)运动员:
1、个人项目:
(1)奥运会前八名奖:获得奥运会冠军至第八名的运动员分别奖励20万元、5万元、3万元、1.5万元、1.1万元、0.9万元、0.6万元、0.5万元。
(2)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名次奖:
①奥运项目(奖励前六名):获得冠军至第六名的运动员分别奖励5万元、2万元、1万元、0.8万元、0.6万元、0.4万元。
②非奥运项目(奖励前三名):获得冠军至第三名的运动员分别奖励2万元、1万元、0.5万元。
(3)亚运会前三名奖:获得冠军至第三名的运动员分别奖励2万元、1万元、0.5万元。
(4)亚洲杯、亚洲锦标赛前三名奖:获得冠军至第三名的运动员分别奖励0.5万元、0.3万元、0.2万元。
(5)全运会前三名奖:获得冠军至第三名的运动员分别奖励2万元、1万元、0.5万元。
(6)破(超)世界纪录、亚洲纪录、全国纪录奖:
① 破(超)世界纪录:
A、奥运项目:奖励运动员10万元。
B、非奥运项目:奖励运动员1万元。
②破(超)亚洲纪录(奥运项目):奖励运动员2万元。
③破(超)全国纪录(奥运项目):奖励运动员1万元。
2、两人或两人以上项目:按个人项目奖励标准的50%进行奖励。
(二)教练员:分别按运动员所获得奖金的50%奖励相关的省级和市级教练员。
四、奖励办法:
(一)奥运会名次奖为每届奥运会(每四年一次)结束后,由市体育局核准后报市政府颁发。
(二)其他奖项于赛事后当年12月底由市体育局核准,次年1月由市体育局把获奖人数、标准及奖励总额上报市政府审批后颁发。
(三)同一人获得冠军后破(超)纪录的,按名次奖加上破(超)纪录奖给予奖励。
五、本办法解释权属市体育局。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分

张金磊


  笔者作为一个从事法律实务的工作者,在办理劳动案件和人身损害案件过程中,经常会为案件属于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的定性而苦恼,苦恼的原因不单纯在于法律规定的不健全,更在于法律规定的前后矛盾。如定性为劳动关系,则应当按照劳动争议的程序处理;如定义为劳务关系,则直接走诉讼的途径即可。二者的法律适用就相差甚远了,前者依劳动法律规定处理,后者主要依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等法律依据处理。

一、什么是劳动关系
  什么是劳动关系?纵观中国法律规定,法律条文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也只是分别在各自的第二条规定了劳动关系的主体。不过,我们可以从部门规章中去分析、界定劳动关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在第一条中这样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并结合《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条关于“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与劳动者之间,只要形成劳动关系,即劳动者事实上已成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并为其提供有偿劳动,适用劳动法。”的规定,我们可以得知,劳动关系大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主体的特定性
  劳动关系主体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组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1、用人主体
  用人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条的规定,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同时包括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条则增加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作为用人单位;《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把“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也作为用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了“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属于用人单位。
  依照前述的规定,用工主体就相对确定了;但《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三条的规定,让法律实务出现了混乱。该条规定,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以及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的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因赔偿数额与单位发生争议的,按照处理劳动争议的有关规定处理;即非法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发生的争议也按照劳动关系处理。这种规定直接造成了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混淆,并且该条的操作性很差,根本不利于受害人的保护。《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三条的诟病,以后有机会再详细作文分析。我们暂且可以这样理解,如果用工主体仅因为违反法律规定没有办理获得合法主体资格的手续,但已经具备了“用人单位”的其他形式要件,也可以将其认定为劳动中的“用人单位”,只是该“用人单位”是非法的。
2、劳动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国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可以得知:一、形式要件上。作为劳动法调整的劳动者除与我国境内法律规定的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外,还应包括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中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及按规定应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工勤人员;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人员;其他通过劳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公务员及参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及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事业职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排除在“劳动者”之外。二、实质要件上。作为劳动者还要符合《民法通则》及劳动法关于年龄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根据有关规定,作为劳动者应是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同时,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能享有民事权利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当然,国家在特定情况下,允许使用未满18周岁但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工,但必须符合劳动法规定的条件。劳动者还必须具有劳动能力,实务中,对于达到退休年龄且已经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不认为是劳动者。
(二)主体的从属性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劳动者应成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并为其提供有偿劳动。
  劳动关系形成后,劳动者应该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劳动关系的建立是建立在平等资源、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的,但劳动关系一旦建立,劳动者就需要接受用人单位的合法管理。
(三)劳动关系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和用人单位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关系,劳动关系具有人身性和财产性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劳动关系的本质就是,劳动者将其劳动力提供给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将其与自己的生产资料结合,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纳入生产程序。劳动者实质上是以其劳动力换取生活资料,即劳动报酬;劳动者输出的是劳动力。因为劳动力的存在与劳动者本身须臾不可分,所以劳动关系具有很强的人身性;因为劳动者是以劳动力换取劳动报酬,以劳动力作为交易内容,所以劳动关系具有很强的财产性。
二、什么是劳务关系
(一)劳务关系的法律规定及与劳动关系的渊源
  劳动关系的法律制度属于社会法的范畴,由于国家法律对劳动关系有了较多的干预,所以通过法律规定明晰劳动关系相对容易。而对于劳务关系法律具体规定的并不多,我粗粗查阅了相关的法律,只在以下几处发现了关于劳务关系的规定:(一)《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条规定:“派出到合资、参股单位的职工如果与原单位仍保持着劳动关系,应当与原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原单位可就劳动合同的有关内容在与合资、参股单位订立的劳务合同时,明确职工的工资、保险、福利、休假等有关待遇。”(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在定义雇佣活动时提及,从事雇佣活动是指从事雇主授权或者指示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劳务活动。(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
  由于劳务关系法律没有直接作出定义,加上其与劳动关系甚至雇佣关系的特殊关系,为了明晰劳务关系,我们有必要先简单梳理一下它们的关系。(一)劳务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关系。劳务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关系在学术上争议较大,我不作评析;作为一个法律实务工作者,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从事雇佣活动”的定义中“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劳务活动”,我们可以认为雇佣关系实际上是劳务关系的一种,二者是包容的关系。(二)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关系。劳动关系其实是起源于雇佣关系的,也即意味着劳动关系起源于劳务关系。前面我们讲到,劳动关系是以劳动力为交易内容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由于人身的隶属性,现代意义的劳动者实际上是与奴隶主、封建主直接不是单纯的劳动关系,而主要是财产所有关系;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出现了劳动力作为交易内容的劳动关系。现代社会劳动关系之所以如此明确,是国家治理的需要;市场经济下,自然人和公司等经济实体是社会上最活跃的主体,统治者为了社会的安定,不得不对原本属于私法范畴的劳务关系运用更多公力进行干预,使其脱离传统民法的私法自治领域,渗入社会因素,进行社会法的管理。
  了解了劳动关系的起源,我们基本可以明晰,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实际上都属于劳务关系的范畴,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劳动关系被人为分离出,而公力不予过多干预的劳动力或劳动成果的交换关系,仍属于劳务关系。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
  王全兴教授认为“劳务合同是一种以劳务为标的合同类型,它包括承揽合同、基本建设承包合同、运输合同、技术服务合同、委托合同、信托合同和居间合同等”;而狭义的劳务合同只包括雇佣合同。学理上通常认为,劳务关系是指提供劳务一方为接受劳务一方提供劳务服务,由接受劳务一方按照约定支付报酬而建立的一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其强调的是劳动成果的交换。特征如下:(一)主体上。劳务关系的主体广泛,可以是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单位之间,也可以是单位与单位之间。(二)从属性上。劳务关系的主体中,提供劳务成果一方与接受劳务成果一方没有隶属关系,更不需要成为接受劳务成果方的成员。(三)劳务关系中劳务提供方提供的是劳动成果,强调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甚至劳务关系中可以没有报酬作为对价。
三、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
  史尚宽在区分二者时指出:“劳动法(亦称劳工法)上之劳动契约谓当事人之一方对于他方存在从属的关系,提供职业上之劳动力,而他方给付报酬之契约(劳动契约法一条)乃为特种之雇佣契约,可称为从属的雇佣契约”,并结合前面阐述,我们可以知道二者的区别如下:
(一)主体不同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特定的,必须是符合法律规定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劳务关系的主体相对广泛,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单位之间甚至单位与单位之间均可成立劳务关系。
(二)从属性不同
劳动关系的从属性很强,劳动者必须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员,将其劳动力与单位的生产资料相结合。
劳务关系的从属性很弱,双方是平等的权利义务主体,按照合同约定形式权利,履行衣物,劳务提供方提供的是劳务成果。
(三)国家法律的干预程度不同
劳动关系国家干预得程度很大,有专门的劳动法律制度进行规制;并且为了社会的稳定,对最低工资、工作时间和社会保险等社会责任作了渗入细致的管理。
劳务关系国家遵循私法自治原则,强调当事人双方的意思自治,只要当事人双方的约定不违反法律的强行性规定,不违反公序良俗,国家就不予干预,其权利义务的调整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规范。
(四)纠纷解决机制及法律依据不同
劳动关系中出现的纠纷,必须经过劳动仲裁等劳动争议解决途径;依据的是劳动法律规范。
劳务关系中出现的纠纷,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依据的是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等法律规范。

  我国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间的复杂关系,是国家运用统治力量管理社会的过程中造成的;更与我国建国后三十年激进的经济发展思路有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劳资合流、政企不分,劳动者与企业间基本形成了行政关系,社会上不容许有闲杂人等,造成了劳务关系的远离;而劳动关系因为其所谓的资本主义色彩,法律也对其讳莫如深。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关系明晰,不单是民法学家梁慧星认为的应将雇佣合同纳入到合同法进行规制那么简单的事情,它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比如,人事关系从本质上属于什么性质?人事关系中员工的权利仅仅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程序规定能否真正得到实质救济?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与劳动关系、劳务关系的界限模糊原因基本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