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威海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通知

时间:2024-05-05 19:34:3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598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威海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通知

山东省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威海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通知

威政办发〔2012〕84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威海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10月28日




威海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保证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执行,严肃追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行政责任, 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山东省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各市区(含高区、经区、工业新区,下同)政府(管委)和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应当追究行政责任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有责必问、有错必纠、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追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行政责任的方式包括:

(一)诫勉谈话;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通报批评;

(四)警告;

(五)记过;

(六)记大过;

(七)降级;

(八)撤职;

(九)开除公职。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一)有明显过失或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不力的;

(二)未积极履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职责的;

(三)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隐瞒、谎报、拒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拒报、阻碍他人报告的;

(四)对食品安全举报、投诉未及时处理的;

(五)违反行政许可规定发给行政许可文书的;

(六)其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失职、渎职行为。

第六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实行倒查制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从发生事故的环节起溯源追查。

第七条 需对责任人追究行政责任的,根据其行为的性质和后果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理或处分:

(一)情节轻微、损害和影响小,或尚未造成损害后果的,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责令改正,必要时进行诫勉谈话或给予警告处分;

(二)情节较重、损害和影响较大的,责令责任人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给予记过处分;

(三)情节严重、损害和影响重大的,给予责任人记大过或降级处分;

(四)违规执法、徇私舞弊、严重失职渎职的,给予责任人降级、撤职直至开除公职处分。情节恶劣、损害和影响极其重大并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条 追究行政责任,按以下规定确定责任人并划分责任:

(一)承办人员超越或滥用职权、不履行法定职责、违反法定程序的,由承办人员承担主要责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承担次要责任;

(二)被追究行政责任的行为是由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批准的,由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承担主要责任,承办人员承担次要责任;

(三)被追究行政责任的行为是由于承办人员隐瞒事实、伪造证据等行为造成的,由承办人员承担全部责任;

(四)部门负责人不采纳相关科室及其承办人员合法意见,违法作出决定的,由作出决定的负责人承担全部责任;

(五)经集体研究、讨论作出的决定,由集体讨论人共同承担责任,其中对所作决定持反对意见的除外;

(六)监管辖区或监管环节一年内发生两次以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追究市区政府(管委)或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第九条 市政府负责各市区政府(管委)和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及其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

各级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构成食品安全的违法违纪案件及其涉案人员进行查处。市和各市区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应当在职权范围内,对本单位工作人员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规定需被追究责任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并将食品安全责任追究的办理情况和追究结果报同级食品安全委员会。

第十条 本办法所指的食品安全事故分级按照《威海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各市区应当参照本办法,制订各自的食品安全监管行政责任追究办法。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2年10月28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4年10月27日。








广东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广东省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放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努力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第三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章第五节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的贯彻实施,领导各族人民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完成国家交给的各项任务。
第四条 省级国家机关和管辖民族自治地方的清远市、韶关市国家机关(以下简称上级国家机关),在作出涉及民族自治地方的有关规定时,应事先征求自治机关的意见,尊重和维护民族自治地方的合法权益。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
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请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
第五条 上级国家机关要根据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在当地各民族中积极培养各级干部,特别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并重视培养妇女干部。
上级国家机关给民族自治地方下达吸收新干部、招收新工人的指标,民族自治地方可根据本地情况,规定少数民族应占的比例。民族自治地方的干部自然减员指标,由民族自治地方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在本编制范围内控制使用。
级省人民政府批准,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可以从当地农村少数民族人口中择优招收一定数量的人员。
第六条 上级国家机关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资金安排时,应当考虑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给予照顾和支持,并适当地放宽具体政策规定,使民族自治地方得到较多的实惠。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给民族自治地方以财政扶助,对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收支包干、定额补助、逐年递增、超收留用”的财政体制。具体办法另行制定。上级国家机关在分配专款和一次性支出时,对民族自治地方给予适当的照顾。
中央和省拨给民族自治地方的各项专用资金和其他临时性补助款,任何部门不得扣减、挪用,也不得用以顶替民族自治地方的预算收入和对他们的正常拨款。
第八条 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商业、供销合作社和医药企业,纳入民族贸易系统,实行民族贸易的财政体制,享受民族贸易的价格补贴、自有资金、利润留成的三项照顾。对民族贸易企业给予低息贷款;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
第九条 上级国家机关应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对进出口指标、外汇收入留成和安排使用等方面,给予照顾。
经批准,自治县可成立进出口贸易公司,享有比较优惠的待遇。
第十条 一级国家机关支持民族自治地方管理、保护和开发本地资源,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和国家统一规划,对可以由本地开发的自然资源,优先合理开发利用。
第十一条 上级国家机关在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和事业,要充分照顾当地的利益;这些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其上缴利润应给民族自治地方合理的留成,具体比例另行制订。
上级国家机关、企业隶属的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在招收人员时,当地少数发族人员应占一定比例。
第十二条 上级国家机关支持外地、外商在民族自治地方投资经营工矿交通企业、农林牧渔企业和旅游业。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第十三条 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地方工业、交通和邮电事业。
上级工业主管部门要有计划地投资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建设一批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经济效益高、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
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各县的养路费,应高于该县上缴养路费的水平;上级国家机关应视财力状况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发展自治地方的交通运输业。
上级计划、物资部门根据民族自治地方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需要,在分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时给予照顾。
上级有关部门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少数民族特需品生产,原材料列入国家计划,对生产少数民族特需品的企业出现政策性亏损,由企业隶属的同级财政部门按政策规定给予补贴。
第十四条 上级国家机关非经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同意,不得改变该地方所属企业的隶属关系。
第十五条 上级国家机关在制定民族自治地方的工农业产品和其他土特产品的收购、上调计划时,要照顾当地和生产者的利益,确定合理的上调基数或购留比例。对超额产品和计划外产品,民族自治地方有权自行加工和销售。
民族自治地方调给国家的工农业产品、矿产品和土特产品所得的各种补助物资指标,全部或大部分由该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安排使用。
第十六条 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除从当地开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中统筹解决部分外,上级有关部门要给予帮助。
第十七条 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速发展教育事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上级国家机关从财政和师资等方面,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好寄宿制为主的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
第十八条 广东民族学院和省内各理、工、农、医、师范等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采取定向、定额招生的办法,积极为民族自治地方培养师资和各种专业人才。根据需要,在部分院校开办民族班,对少数民族考生和民族自治地方的汉族考生,酌情放宽录取标准。各有关院校要划给
一定的进修指标,适当放宽入学条件、降低收费标准,为民族自治地方培训人才,培训经费纳入地方各级财政计划,省有关部门给予适当帮助。
第十九条 上级国家机关要积极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科学技术,编制实施科技发展规划,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适用于当地情况的新技术、新成果。开展科学普及和科技扶贫工作,培训各民族科技术人员。
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体育等事业,在资金等方面给予照顾和扶持。
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从资金、技术、设备和医务人员等方面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地方病防治和妇幼保健工作,改善卫生条件,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
上级主管部门要协助民族自治地方开展民族医药研究,努力创造条件开设民族医院或民族医门诊。
第二十一条 民族自治地方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计划生育的规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二条 鼓励各族干部、职工坚持在民族自治地方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作出贡献。
对在民族自治地方工作的国家干部、职工,给予民族地区补贴。大专毕业生和在乡(镇)基层工作的中专毕业生,可享受向上浮动一级工资的岗位津帖,工作满五年转为固定工资。
除国家分配的专业人员外,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可制定优惠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引进各类紧缺专业人才,对支援建设作出显著成绩者,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1988年4月1日起施行。



1988年2月12日

开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开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免费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河南省开封市人民政府


开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开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免费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汴政〔2005〕5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开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免费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八月十九日

开封市农民工免费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民工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和支持农民 工积极参加培训,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培训补助资金是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短期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专项资金,用于对受培训农民的学费补助。培训补助资金只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的培训给予补助。
第三条 对农民工培训补助资金实行整合资源、统一管理、分口实施、综合协调的原则。培训补助资金要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足额拨付到位。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民工培训,各县(区)要按1:1比例安排配套资金。
第四条 农民工培训时间一般为15-90天,具体由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工种的不同确定。市、县财政补助标准按培训时间和工种不同,确定不同补助标准,原则上在补助经费限额内按以下标准:培训时间30天内补助100元;60天内补助200元;90天内补助300元。为保证教学质量,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20个学时。
第五条 培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为目标,培训机构应保证受培训农民充分转移就业。转移就业率要达90%以上。用人单位与农民签定的劳务合同期限应不低于6个月。
第六条 培训补助资金以农民直接受益为原则,以培训券形式直接补贴给受培训农民。培训券实行实名制,不得转让。
第七条 培训机构须经市劳务输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确认。确认后的培训机构要向社会公布培训单位的名称、培训专业、培训时间、收费标准、政府补贴标准及就业去向等内容。
第八条 农民工持培训券自主选择经认定后的培训机构和培训专业,培训券交培训机构,减免等值学费。每期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将受训农民的培训券、发票、身份证复印件、考试合格证明以及输出就业合同等材料一并报到相关主管部门,最终确认培训人数和补助金额。
第九条 劳动、农林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管理,搞好培训券的发放、管理与使用。培训券必须填写领取人的姓名、年龄、身份证和家庭住址等内容,不得空项。
第十条 培训机构要建立农民工培训台帐和农民工转移就业台帐,台帐必须写明学员的姓名、年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培训专业、培训时间、收费(补助)情况、就业单位、联系方式。培训单位的法人代表对台帐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一条 对骗取、套取、挪用、贪污培训补助资金的行为,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及其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十二条 劳务输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举报监督电话:3381630 3381604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行之日起施行。